New Media
新媒体导航
八办新媒体
关闭右侧工具栏
看图学史 | 第十八期:中华抗争之舰永不沉没——抗战中的中国海军
  • 作者:lzbbcom
  • 发表时间:2023-06-16 09:46:46
  • 来源:

作者:高宇凡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正式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这艘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宁舰”,舷号为“16”。

图片1.png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

“辽宁舰”的正式服役标志着我国实现了航母“零的突破”,是中国海军极具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也是强军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舰”的出现让世界瞩目,也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然而80多年前,在伟大的全民族抗战中,有关中国海军的报道和战绩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抗战中中国海军的故事吧。

昙花一现

图片2.png 

北洋水师旗帜

图片3.png

北洋水师舰船

1840年,随着外国侵略者用舰船大炮从海上“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朝的统治者才渐渐意识到海防及海军的重要性。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耗费巨资打造了主力舰25艘、辅助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共计4000多人的庞大舰队——北洋舰队。舰队实力名义上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按当时《美国海军年鉴》排名),这样貌似巨大的实力不说去攻伐,做近海防御战抵御外寇入侵应该说是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然而中日甲午海战,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软弱,一味地避战怯战,致使这支中国近代史上被国人寄予厚望的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鲤鱼”战“虎鲸”

民国初期,各路军阀混战,各自都在加强陆军建设,海军的投入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所以海军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图片4.png 

国民政府海军部

1928年12月1日,国民政府设立海军部,才开始逐步对各地散乱的海军部队进行统一建设与管理。随着日军一步步紧逼,国民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海军的建设。到抗战爆发时,中国海军各类舰艇约66艘,主力舰为9艘“老旧破”的轻型巡洋舰(其中6艘购买于清政府时期),如“肇和”号巡洋舰就是1909年清政府购买于英国,排水量为2600吨,服役近30年之久。剩下的舰艇多为巡逻艇、布雷艇等微小型舰船,所有舰船总排水量也仅为6万多吨(日军有的大型战舰单艘排水量就有7万吨)。经费的捉襟见肘也很难使海军有大的发展。据记载国民政府给海军的拨款为每月200多万元(实际到账根本达不到),全年下来还不及拨给陆军的2%。

图片5.png

中国海军“宁海”号

图片6.png

日军“凤祥”号航母

反观日本,据日本防卫厅《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中记载,截止到19376月底,日本海军已经服役的舰船就达285艘,其中战列舰9艘、练习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4艘(舰载机182架)、水上飞机母舰2艘、重巡洋舰12艘、轻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水艇59艘、潜水母舰5艘、海防舰7艘、炮舰10艘、水雷舰8艘及其他辅助舰船,总排水量近120万吨,而且还有正在建造中的舰船37艘,直接用于海军建设的经费达7.88亿日元,成为仅次英美的第三大海军强国。

图片7.png 

庞大的日军舰队(远处的舰载机数量众多)

实力悬殊的对比犹如小河中的“鲤鱼”对大海中的“虎鲸”,不是说不能一战,只能说完全不具备对抗实力。

沉船封江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东临上海180公里,西临南京180公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不断加强江阴的守备力量。到抗战爆发已建黄山、东山、西山等六大炮台为主的要塞区,大炮也更新为德制88毫米防空炮(二战军迷称此炮为“反一切炮”)、德制150毫米加农炮等。

图片8.png 

位于江阴岸边的岸防炮

为了堵住位于长江内河日军战舰,并防止日军再度溯江而上,经过蒋介石在南京的最高国防会议决定,立即在江阴一带执行“沉船封江”行动。

图片9.png 

海军部长陈绍宽

1937年8月11日,海军部长陈绍宽率领部下来到江阴,陈绍宽黯然闭上双眼,默默无语。他们将和那些朝夕相处的军舰做最后的告别。

8月12日,首批准备自沉的“通济”、“大同”、“自强”、“德胜”等8艘军舰和20艘民用舰船早已在江面准备待命。只听海军部长陈绍宽一声令下,各舰船打开水底门,缓缓下沉。由于水流湍急,首批下沉舰船多半被水流冲离理想位置,导致封锁线出现许多缺口。海军部于是又征用“公平”、“万宰”、“泳吉”等3艘民轮沉入江中构筑封锁线。同时,海军部又从江苏、浙江等省紧急征用民用船只185艘(其中上海商人虞洽卿就捐献自己的商船3万吨自沉于江阴,几乎占他的三北航运集团吨位总数的三分之一杜月笙亦捐出自己的部分商船),满载石子沉入封锁线的缺口中,各类军舰及民船6万3千8百吨皆自沉于江阴壮烈自戕。

图片10.png 

自沉的中国船只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也记载着中国军队这次“沉船封江”行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军在上海和南京的作战,也减轻了日军航母对淞沪战场和南京的轰炸压力。

图片11.png

沉于江阴的中国舰船(日本记者摄)

图片12.png

日军潜水员正在打捞、肢解封江的中国舰船

江阴海战

图片13.png

江阴战斗中国海军序列

图片14.png 

“平海”号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日本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为了加快突破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防线,日军派出海军打算突破江阴,从两面夹击淞沪战场的国军。

8月中旬中国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率两舰队主力“平海”、“宁海”、“应瑞”、“逸仙”、“楚有”、“建康”等舰,驰援江阴拱卫南京。22日军以陈绍宽的旗舰“平海”为目标,派出十余架飞机进行轰炸,中国海军奋力还击1架日机成功击退日军的这次攻击

图片15.png

江阴战役中日军战斗序列

9月20日,日军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令第二、第五轰炸大队于21日攻击中国海军,但由于天气原因推迟。922日,日军出动30多架飞机进攻中国海军。由于中国军队的防空力量太弱,更没有海军航空兵的护航,最终中国海军“平海”“应瑞”两舰都被炸弹命中受重创,“平海”舰长高宪申受重伤,高射炮指挥见习孟汉霖等壮烈殉国,仅击伤日军5架战机的战果勉强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图片16.png 

日军九二式舰载攻击机

923日,日军派出70余架飞机发动进攻,中国海军的“平海”“宁海”两艘军舰成为主攻目标,中国海军奋力抵抗,击落5架日军飞机,但敌我实力悬殊两艘主力舰最终还是中弹沉没。

图片17.png 

日军航拍被轰炸的中国舰艇

925日,日军再次出动十多架飞机对“逸仙”号巡洋舰进行轰炸,“逸仙”号在击落两架敌机后,身中6弹搁浅沉没。至此中国海军第一舰队主力舰基本全军覆没。

图片18.png 

“逸仙”号巡洋舰

9月底中国海军主力“平海”“宁海”“逸仙”“建康”“楚有”“青天”“湖鹏”“湖鹗”“江宁”等舰艇相继中弹沉没,伤亡数百人,海军力量基本损失殆尽。海军官兵奋勇作战也击落敌机共11架,击伤几十余架。德国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将军称江阴战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惨烈的海空战”。

图片19.png 

法尔肯豪森(也译为法肯豪森)

江阴保卫战阻遏了日军沿长江西进的企图,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长江下游军政机关、工矿企业向四川大后方的安全转移提供了宝贵时间,为国民政府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图片20.png 

抗战时期中国海军将士照片

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近海防御到远洋护航,今天的中国海军实力足以洗刷近代的一切耻辱,但往事如烟,人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献出生命的海军将士们,不能忘记当时海军以“覆灭”为代价赢取战场胜利的抗日壮举。更应该明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族抗战才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这已被历史充分证明。指挥江阴之战的海军部长陈绍宽解放战争后期拒绝赴台,并策动一部分海军官兵起义,投向光明阵营。